池莉又出了一本书,这次是散文。新民晚报《夜光杯》个人专栏文集。虽然有些文章是平日阅读的,但这次是认真阅读的。虽然封面有点“低俗”,但不妨碍我对本书内容的理解。喜欢。更何况书中一些关于武汉吃、穿、住、行的内容,唤醒了40多年前许多复杂的记忆。光是《从容不迫》这个标题就足以让我羡慕。面对“喧嚣”,如果避不开,我的基本反应就是一个字——烦,哪里来的“轻松”?能够“从容渡过喧嚣”,是一种修为,更是一种境界,要修炼才能到达。
《淡定的渡过喧嚣》共分八部分,取材于人间烟火,无非就是吃男女,父母的缺点,做事的方式东西……凡人小事,尽在其中;专注于精神状态,无非是快乐与烦恼,快乐与忧郁,平静与不安……凡人的纠葛都在言语之中。整本书仿佛池莉用她自己的话说:“微不足道更微不足道,宏大不能太宏大;如果你不害怕做出一些勇敢的决定,你也许可以做出一个不开心的事开心。” ,穿梭于世间的喧嚣。
在池莉的这组随笔中,有白菜菠菜、排骨莲藕汤、米粉蒸肉、热干面等具有标志性和象征意义的武汉美食。这里所谓的象形和象征,既不稀缺也不奢侈,却是武汉人最常见的普通菜肴或早餐主食。在他们的日常食谱中,还可以加入类似的食物,如燕窝、牛肉面、豆皮、糯米酒、五常鱼等,无不就像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对白菜和炒面一样,四川人换辣椒,湖南人换辣椒。生活习惯,不过只是“好咬”。没有。去年武汉疫情结束后不久,我回到武汉的第二天早上跑出去在街上找到了一家小早餐店。凳子是个大凳子,街边放着一张桌子,愉快地度过了一个上午。没想到,池莉的笔下,竟然把这些武汉人熟悉的食材的准备方式写得生动而庄重,让家常菜的烹制犹如一场盛大的宴席。在桌子上做一顿大餐。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从容穿越喧嚣”的一部分。当然,看完池莉的话,我心里也在嘀咕:这是改革开放后的日子。我在武汉的那些年,池莉写的那些普通的材料,都是昂贵的,供不应求。 ,只有在过年和佳节期间,才可以凭票限量供应,有的就算不限量,普通人日常也买不起。所以,在我这个时代的人中,我们从这些文字中读到的,依然是时代变迁的苍桑。
在去年武汉疫情肆虐期间,《从容闯荡》的《第二部:真爱如此平凡而苦涩》收录的七篇短文,大多写在不同的公众号上。一个又一个地读了,但一年后专心重读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回想起一年多前在武汉的那些日子,尤其是“封城”的76天,如果也是一种“喧嚣”,那是从恐惧、无助、焦虑、期待到重生。我做了一个专门的统计。从去年武汉封城前一周的1月17日,到封城后的4月12日,池莉一共写了6篇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文章,几乎一模一样。这是她专栏写作强度最频繁的时期。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池莉用自己作为疫情防控医生的专业知识,用细腻温暖的话语向一时不知所措的读者“宣讲”。比如,在谈及隔离时,池莉直截了当地写道:“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是为了‘食人’,人要藏起来,不能‘吃’!它是通过人传人的方式进行隔离的。” “不要让它被利用,不要让它被使用!只有尽可能严格地阻止它,病毒才能失去传播链,直到它被灭活。”例如,在封城的第28天,池莉写道:“此时此刻,心安是我们的救赎,理性冷静是我们的力量,勇敢和坚韧是我们必须的,咬紧牙关是我们的职责。”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只是一种“心灵鸡汤”之类的词,没什么特别的。是的,这些话确实没什么特别的,但是这些普通话能产生的效果却很特别。这六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直接放到日常生活中,然后开始讲起。试想,在那个年代,有这么一个公众人物,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这对很多满腹犹豫和无奈的人来说,是不是有点心理安慰和诱惑?这样的经文比空洞的讲道有用吗?如果作家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我想这应该是其中之一。
其实,置身其中的特点不只限于这个系列,而是贯穿了整本书。不妨拆开这本书的书名——《走过喧嚣》,了解池莉的用意。 . “喧嚣”指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现状——喧嚣与喧嚣。在这样宏大的叙事环境中,面对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我们必须能够从容地“穿越”。应该是一种修身养性,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内心的幸福与安宁。池莉为了澄清对自己的这种理解和认知,总是从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出发,将读者带入烟花的丰富世界:我、时间、婚姻、饮食、自然、幸福……等等。上。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有关的不同情况,都进入了池莉的视野,落在了她的笔下。就这样,宏大的环境在日常生活的叙事中稳稳扎根,“轻松”的抽象心理心理状态被生动、真实、感性地呈现出来。 《第一版:爱上生活》中的七篇文章,讲的是饮食等非常具体的日常生活,而《最可怜的秋叶难留》中的《第四篇》,以及《荆州迷茫和毁了。”广场上的杨、恨等文章虽然反映了社会治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但也是由我日常生活中的一点经验引发的。看完整本书,谁谁,如果想“从容渡过喧嚣”,修行,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文章来源:《散文百家》 网址: http://www.swbjzz.cn/zonghexinwen/2021/0722/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