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记忆中的柴火灶

来源:散文百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编者按: 在晋江,很多人儿时的记忆深处都有着这样一副场景,一方红砖柴火灶,散发着徐徐的蒸汽,柴火在灶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喷香的佳肴在锅里翻滚…… 这幅场景,久久难以

编者按:

在晋江,很多人儿时的记忆深处都有着这样一副场景,一方红砖柴火灶,散发着徐徐的蒸汽,柴火在灶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喷香的佳肴在锅里翻滚……

这幅场景,久久难以让人忘怀。

记忆中的

柴火灶

小时候,吃饭时候,母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趁热吃”。吃热食(吃烧)是咱们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饮食传统,所以不管走到哪儿,每一餐饭,我们都要生火起灶。

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中这“七件事”里头,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柴”了。可见柴这种燃料,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柴火灶,这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灶具,在全国各地应用是很普遍的。不过,咱们闽南地区的柴火灶又独具特色。如今,保留得很完整的柴火灶已经不多了,使用柴火灶煮东西的人家更是稀有了。

在大部分90后00的年轻人印象中,灶的概念意味着煤气灶、电磁炉、集成灶等等。60后70后关于灶的记忆却丰富而又深刻得多。小时候,母亲烧柴火的那种,有着浓浓闽南风情的红砖柴火灶,却一直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家的柴火灶,筑在厨房的西北墙角处。记忆中,起初灶体由长方形的薄土块垒成。晴天时候,父亲采土,挖坑,把土运到坑里,在坑里的泥上灌上适量的水,撒上麦衣,然后赤脚和泥。泥、水、草融为一体时,父亲用铲子端泥,放在一个长方形的木质模子里,抹平,脱模,晾晒。晒干后,成型,就变成了结实的土块。土块垒成的柴火灶,外层表面刷上稀泥,抹平,晾干,就可以烧火煮饭了。泥灶台沾水易脏、易坏。这一直是爱干净的母亲最头疼的事。

过了几年,家里的生活条件稍微转好,灶台由土块改良为砖头,灶台表面由泥面变为洋灰面。洋灰灶台面,脏了可以洗刷擦洗,比之前干净的多了。母亲的灶台总是收拾得清清爽爽的。母亲总是能把自家菜园里简简单单的蔬菜做得的那么可口。缺米烧面,缺盐少油的苦日子,硬是让母亲过的有滋有味。

我读初中的时候,家里的柴火灶采用带有花纹的红砖砌筑而成,灶的烟囱依墙角而建,整体呈三角形状。灶台还搭配采用了比较现代的大理石,并设有三个大小不同的灶眼,两个小的向外稍微凸出,三个灶眼相互独立并且设有各自的灶口。在灶的旁边放着木柴等燃料,随手可得。

母亲每次做好饭会用湿毛巾把灶台擦洗的亮亮的。灶身也保持得干干净净。站在灶的不远处看它时,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漂亮,像是红砖砌筑而成的艺术品;而当我们站在灶的旁边时,它却散发出淡淡的柴火味,瞬间让人对美食充满了期待。

不知从什么时候,家里先后置办了煤气灶、电磁炉、价格过万的集成灶,母亲还是坚守着她的柴火灶。家里的房屋拆了建,建了拆,换了好几次,可不管怎样,母亲始终坚持要在厨房给她建一个柴火灶。

就是家常的饭菜,电磁炉和煤气灶炒的菜和煮的饭,都比用柴火灶煮的味道差点,烧鱼烧肉更要用柴火灶,肉比较入味,母亲说。每次回娘家,我都想亲手做几顿饭菜孝敬父母。

“炒菜做饭都要控制好火候,炒空心菜,就要旺火,炖排骨,一开始要先旺火,再中火、慢火。”母亲边向灶肚子里放劈柴,边给我传授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柴火灶煮的米饭很香,外焦里嫩,不掌握火候,煮出来的米饭常常会烧焦,里面还没熟。你小时候,喷香的锅巴都滚你肚子里了。”给灶肚添柴禾的母亲忽然笑了,指着在灶上炒菜的我。是啊,小时候最爱的美食就是母亲柴火灶煮米饭锅底的锅巴,香脆酥口,如果偶尔滴几滴油在锅底,那锅巴的味道更是妙不可言了。可惜,当时,家里没有多余的油炕锅巴……

文章来源:《散文百家》 网址: http://www.swbjzz.cn/zonghexinwen/2020/1030/648.html

上一篇:【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我的读书故
下一篇:书画家抗疫作品选登:李智纲

散文百家投稿 | 散文百家编辑部| 散文百家版面费 | 散文百家论文发表 | 散文百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散文百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