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一期一会说抹茶

来源:散文百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时下很多“抹茶”口味的美食,比如抹茶蛋糕、抹茶拿铁、抹茶雪糕等等,因其甜腻的味道被茶香中和,外表绿油油的十分养眼,能够轻松俘获消费者的心。我问过很多朋友,问他们知

时下很多“抹茶”口味的美食,比如抹茶蛋糕、抹茶拿铁、抹茶雪糕等等,因其甜腻的味道被茶香中和,外表绿油油的十分养眼,能够轻松俘获消费者的心。我问过很多朋友,问他们知不知道抹茶是什么?大多数人乍听之下都愣住了,想了半天答道:“一种颜色翠绿,像茶的粉末状‘食物’,是不是就是绿茶呢?它的名字虽然带个‘茶’字,却为啥没有‘茶叶味道’呢?”也有人会说,“抹茶,就是从日本传来的茶吧!”

事实上,抹茶(日语发音为Matcha),本意是“磨茶”,即以石磨碾磨制成的茶。抹茶起源于我国魏晋时期,鼎盛于宋朝。当时,人们习惯将绿茶春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保存。食用前将它放在火上烘焙至干燥,然后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注入沸水,用茶筅或茶匙搅拌均匀,配上点心,将“茶叶末”和茶汤一同“食用”,是为“吃茶”而非“饮茶”。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曾有诗赞颂抹茶:“浸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计尽巧极至迂磨,信哉智者能创物。”南宋淳熙年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从浙江余杭径山寺将这种“吃茶”的方式带回日本,后经日本人民发展变化形成了今日的“抹茶”,并逐渐发展至今。可惜的是,自明代起,我国的茶叶形制和饮茶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废团改散”,以“沏茶”代替“磨茶”——泡茶饮汤,弃茶叶渣不用。于是,抹茶这种极富艺术美感的喝茶方式在我国逐渐消失了,成了今天人们眼中“日本的食物”。

是不是只要把绿茶磨成粉末状就是“抹茶”了呢?并没有那么简单。抹茶拥有严格的栽培方式和复杂精细的制作工艺,当中若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池,就可谓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茶叶生长要搭棚

和普通绿茶有所不同,抹茶的原料茶叶在采摘前一个月要以大棚覆盖生长。棚子会为嫩叶抵挡住一部分紫外线,使其较普通茶叶能生成更多的叶绿素,叶片长得更大、更薄、更嫩。因此,抹茶茶叶颜色“更绿”,氨基酸的含量更高,“涩味儿”更小,更加“鲜甜”。

采摘时节需推迟

爱品茶的朋友都知道,“沏茶”用的绿茶春茶讲究“三前”,即“社前”“明前”和“雨前”,上市时间集中在3~4月份。而抹茶的采摘往往要推迟到5月份。生长期的延长,可以使抹茶中带有苦涩味的茶多酚含量减少。

“蒸青”烘干成“碾茶”

茶叶“杀青”是原料茶叶必经的一个处理环节,一般而言是用高温破坏和钝化鲜茶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散去青臭味的步骤。咱们平时喝的茶叶,比如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多是用“炒青”的方式来“杀青”,就是电视片中常能看见的,以人手将嫩叶放在微热的大锅中进行“翻炒”。而抹茶的“杀青”则采用了以水蒸气“蒸青”的方式,温度高、时间短,可令抹茶茶叶颜色更绿。“蒸青”后的茶叶经烘干,去除叶柄和叶脉,仅留下叶肉部分,就制成了“碾茶”,茶味更加细腻。

石磨研磨保品质

抹茶粉是由石磨碾磨碾茶而成的。现代生产工艺的进步,让抹茶粉的“磨制”工艺更有保证。以机械力带动的石磨以60次/分钟左右的速度将“碾茶”磨制成直径约为10~20微米的粉末。因为极其细腻,在制成茶汤后不易沉淀,令饮茶者几乎感受不到颗粒感。这有点像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里王小蒙家的“电动石磨”磨出的豆浆。石磨的材质和较低的转速,可以保证食材不因高温而发生品质和口感上的变化。

以上几个工艺环节是“抹茶粉”和普通“绿茶粉”的区别所在。您在购买时,可以留心辨别。总体来讲,“抹茶粉”更加翠绿,所制茶汤没有沉淀,口感没有茶叶的苦涩味道,略带甘甜;而“绿茶粉”颜色较深,所制茶汤浑浊,“茶味儿”重。

抹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主要有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蛋白质、芳香物质、纤维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A、E、K等,微量元素钾、钙、镁、铁等,近三十余种。

虽然“沏”出来的茶水也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这些水溶性营养素仅是茶叶中营养物质的一小部分,剩余的那些则和茶叶渣一起被扔掉了。抹茶粉则是茶叶和茶汤均被饮下,从营养素保留的角度而言,这种“吃茶”的方式要远远优于泡茶。有研究表明,一碗抹茶里的营养成分与三十杯普通绿茶相当。您有机会不妨品饮或将茶叶做成茶食食用。

文章来源:《散文百家》 网址: http://www.swbjzz.cn/qikandaodu/2021/0322/807.html

上一篇:一份延续年的含泪嘱托
下一篇:红恤与灰恤

散文百家投稿 | 散文百家编辑部| 散文百家版面费 | 散文百家论文发表 | 散文百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散文百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