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我爱菜根香

来源:散文百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菜根香”一词,我最早是在明代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上看到的,其中说道:“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这是一句人生励志箴言,很有些玉汝于成的道德教化作用。 已故散文大家孙

“菜根香”一词,我最早是在明代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上看到的,其中说道:“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这是一句人生励志箴言,很有些玉汝于成的道德教化作用。

已故散文大家孙犁说:“古人常用嚼菜根,教育后代,以为菜根不只是根本,而且也是一种学问。甜味中略带一种清苦味,其妙无穷,可以著作一本‘味根录’。其作用,近似忆苦思甜,但又不完全一样。” “菜根香”,能够让人悟出人生哲学的大境界。

“菜根”的本意,是指百姓的家常菜。童年时期,母亲常做挂面汤、面条汤,里面放些菠菜,我习惯把菠菜根留在碗底。母亲劝我说:“菠菜根有营养,别浪费了。”至于什么营养,我不懂,只是按照母亲说的,把菠菜根吃了,舌头上留下一股淡淡的甜味……

古人说,菜之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将时蔬做成咸菜佐餐,增添滋味。比如,大头菜,即芥菜的根,也叫根芥菜,芥菜疙瘩。一碗香喷喷的米粥,一个白面馒头,佐几条芥菜疙瘩丝,恐怕是过去不少人家的早餐。萝卜,也可以用来做咸菜。周作人在《咬菜根》中说:“萝卜的腌制品我是百吃不厌的,这自然有条件,要我的牙齿还好的时候。南京于萝卜头之外有萝卜鲞,我尤其喜欢,虽然前清时在学校里咬了五六年,可是感情还是不恶。后来得见福州的黄土萝卜,于是极好,只可惜远在华南不可常得。”

普通百姓喜欢菜根的味道,文人墨客则喜欢以菜根书写自己的精神世界。“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文人将咬菜根的味觉,升华到了人生体会的大境界。“菜根香”成为一种饮食艺术,具有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清代怪杰张之洞,既位居高官,做过两广总督,又以一本《书目答问》蜚声学术界。他曾在自家后院辟一菜园,造茅亭一座,茅亭旁自题对联一副:“稼穑艰难君子教,菜根风味老夫知。”他身为朝廷重臣,却能从寻常小菜、菜根之中体谅人生艰难,由无味至神味,实属不易。

孙犁对故乡的“甜疙瘩”难以忘怀。甜疙瘩是油菜的根部,黄白色,比手指粗一些,肉质松软,切断放在粥里煮,有甜味,也有一些苦味。他的家乡出产的蔓菁的根部也是一种“甜疙瘩”,可以用来当作粮食。

擅写饮食美文的汪曾祺说:“拌荠菜总是受欢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这么多文人喜欢“菜根香”,是一种文化的集体意识。都说中国文人会吃,也善于谈吃,“五味杂来心舌醒,菜根断处吐坛经”,能够在“吃”中发现人生,发现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有学者分析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浓缩于格言谚语之中的味觉经验,不仅仅是对一种日常食物的肯定,而且是将一种生活方式建构为社会心理空间,个人的生命记忆只有纳入这一空间中才能获得意义,得到解释。在另一意义上,尤其是对异常之味的嗜好,当然最能凸显对某种文化价值的坚持了。”

《菜根谭》云:“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菜根,往往被人看作是无味之物,甚至有人会认为“夫菜根,弃物也”。但是,人生的艺术家、生活的智者和哲人却往往能体会“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的真意。

“菜根香”一词,我最早是在明代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上看到的,其中说道:“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这是一句人生励志箴言,很有些玉汝于成的道德教化作用。已故散文大家孙犁说:“古人常用嚼菜根,教育后代,以为菜根不只是根本,而且也是一种学问。甜味中略带一种清苦味,其妙无穷,可以著作一本‘味根录’。其作用,近似忆苦思甜,但又不完全一样。” “菜根香”,能够让人悟出人生哲学的大境界。“菜根”的本意,是指百姓的家常菜。童年时期,母亲常做挂面汤、面条汤,里面放些菠菜,我习惯把菠菜根留在碗底。母亲劝我说:“菠菜根有营养,别浪费了。”至于什么营养,我不懂,只是按照母亲说的,把菠菜根吃了,舌头上留下一股淡淡的甜味……古人说,菜之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将时蔬做成咸菜佐餐,增添滋味。比如,大头菜,即芥菜的根,也叫根芥菜,芥菜疙瘩。一碗香喷喷的米粥,一个白面馒头,佐几条芥菜疙瘩丝,恐怕是过去不少人家的早餐。萝卜,也可以用来做咸菜。周作人在《咬菜根》中说:“萝卜的腌制品我是百吃不厌的,这自然有条件,要我的牙齿还好的时候。南京于萝卜头之外有萝卜鲞,我尤其喜欢,虽然前清时在学校里咬了五六年,可是感情还是不恶。后来得见福州的黄土萝卜,于是极好,只可惜远在华南不可常得。”普通百姓喜欢菜根的味道,文人墨客则喜欢以菜根书写自己的精神世界。“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文人将咬菜根的味觉,升华到了人生体会的大境界。“菜根香”成为一种饮食艺术,具有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清代怪杰张之洞,既位居高官,做过两广总督,又以一本《书目答问》蜚声学术界。他曾在自家后院辟一菜园,造茅亭一座,茅亭旁自题对联一副:“稼穑艰难君子教,菜根风味老夫知。”他身为朝廷重臣,却能从寻常小菜、菜根之中体谅人生艰难,由无味至神味,实属不易。孙犁对故乡的“甜疙瘩”难以忘怀。甜疙瘩是油菜的根部,黄白色,比手指粗一些,肉质松软,切断放在粥里煮,有甜味,也有一些苦味。他的家乡出产的蔓菁的根部也是一种“甜疙瘩”,可以用来当作粮食。擅写饮食美文的汪曾祺说:“拌荠菜总是受欢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这么多文人喜欢“菜根香”,是一种文化的集体意识。都说中国文人会吃,也善于谈吃,“五味杂来心舌醒,菜根断处吐坛经”,能够在“吃”中发现人生,发现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有学者分析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浓缩于格言谚语之中的味觉经验,不仅仅是对一种日常食物的肯定,而且是将一种生活方式建构为社会心理空间,个人的生命记忆只有纳入这一空间中才能获得意义,得到解释。在另一意义上,尤其是对异常之味的嗜好,当然最能凸显对某种文化价值的坚持了。”《菜根谭》云:“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菜根,往往被人看作是无味之物,甚至有人会认为“夫菜根,弃物也”。但是,人生的艺术家、生活的智者和哲人却往往能体会“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的真意。

文章来源:《散文百家》 网址: http://www.swbjzz.cn/qikandaodu/2020/1020/627.html

上一篇:“一期一会”说抹茶
下一篇:爱佑公益VC:为大规模解决社会问题

散文百家投稿 | 散文百家编辑部| 散文百家版面费 | 散文百家论文发表 | 散文百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散文百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