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唤作合村的小村子,在桐庐的边上,属于一个名叫生仙里的小乡村。
日前,我们在杭州市旅委的组织下,与二三十个大小媒体的记者一同坐了大巴前往桐庐,一路颠簸,约摸三四个小时的光景到了合村。
大巴在一个小型广场上停下,只听得一阵敲锣打鼓响,当地的农民身着喜庆的服装,排成一排,迎接下车的我们。
山里飘着一些雾气,同行的旅委的朋友说,这是雾,不是雾霾。雾气是水汽凝成的,是白色的,而雾霾里面有有害化学物和尘土,是红灰色的。好久没有见到纯净的雾了,小时候见过,常常觉得在雾中就是在仙境里了。现在又遇上了,自然是一番欢喜雀跃。空气很清新,于是深呼吸几口,把肺腑里的浊气吐个干净。
我们在广场上转悠,见到一些手工艺的摊子,有卖草鞋的,有卖绣花鞋的,有卖饴糖的,还有在瓦片上刻画的……有一个角落在卖些农家自己做的番薯干和笋干之类的土特产,另一处在热腾腾地冒着气,是当地几户农家支起了几口锅在卖手工粗粮饼。我上前要了一小块放在嘴里品尝,粗粮裹着一些豆和蔬菜,放在嘴里咀嚼,有特殊的香味。
慢慢逛了一圈之后,领导们上台宣布仪式开始。生仙里合家村的旅游集散中心正式揭牌。
原来这里背靠青山绿水,而且远离都市,有很丰富的山区资源。有一位商人在水库开辟了一块场地,供游人漂流。据说到了暑期,这里所有的农家乐和民宿都住满了人。城里的人赶来这里玩漂流,住农家,品农家菜,过一段慢生活。
我们在开幕式后参观了合村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是一幢三层楼高的大房子,后面就是乡政府所在地。旅游集散中心里集中展示了当地的民风民俗特色。最有特色的是当地的手工绣花鞋。一只硕大的红色绣花鞋放在水晶的展柜里,供游人参观。展览区域还将绣花鞋的历史从唐代开始做了介绍。有一间精美的房间专门放了绣花鞋的作坊和手工织布机,供人瞻观。角落里还立着一台电子展示柜,用三D影像展示一只绣花鞋的生产全过程。这些精美的绣花鞋上绣着的一朵花、一只老虎头或者蝴蝶、彩凤,手工相当精致细腻,与我在北方见到的绣品不同,极具江南味儿。导引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小小的绣花鞋,绣出了彩云与秋月。”听着也有一番诗意。
三楼是农产品电商展区,展示着不少当地的土山货诸如番薯干、茶叶、笋干之类的,经过精心包装后,在网上销售的场景。
据说合村的农家有不少一直以来都靠做绣花鞋维持生计。而且村里做绣花鞋的大部分是男人。因为好多年来,做绣花鞋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在合村,都是男人做绣花鞋。
我们在广场上见了一位70岁的名叫陈爱华的老农,他在广场上摆了一长溜的摊子,放了大大小小十来双绣花鞋。他说这些绣花鞋大多是他做的。
陈大爷说他的绣花鞋很受欢迎,还进了上海世博会。去年他做的一双绣花鞋被台北的专家拿去台北博物馆做展览并做了收藏。他的这门手艺还被列入了桐庐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现在会这门手艺的越来越少了,陈大爷的手艺就成了稀缺。陈大爷很遗憾地对我们说:“村里现在没有年轻人跟我学这门手艺了。前两年有一个年轻人跟我学,悟性也很高,但没学几年就学其它技术去了,而且去了大城市,不留在合村了。”言语间颇多无奈和感慨。和我同行的中新社的一位负责人,她在担任中新社记者前曾在日本商社工作过十余年。她对陈大爷非常感兴趣,又是采访,又是拍照。她说:“在国外,这类手工艺品贵得很。”
一位村干部对我说:“现在全省,甚至整个长江以南,也只有合村能见到一定规模的绣花鞋作坊,具有江南地方绣品的特色。所以政府专门组织人来这里学这门手艺。还请一些省里的手绣专家作讲座。”
我想,陈大爷的烦恼将来也不会成为烦恼。
这么看来隔着那么远的大山也是一件好事。它能如此长久地保留一种淳朴的手工艺。我以为,这与绿色的农产品或者新鲜的空气或者水资源一样难能可贵。
保留了自身特色的合村,想必不仅靠大溪漂流热火,还有更多原汁原味的土产品吸引着更多地方的游客。这独树一帜的江南土味,也会引得更多的人来此寻觅和体验。这符合人们的审美趣味,因为民族的或者有特色的才是有美感的。
在当下,个性化的才能生存。这点在合村得到了见证。
这个唤作合村的小村子,在桐庐的边上,属于一个名叫生仙里的小乡村。日前,我们在杭州市旅委的组织下,与二三十个大小媒体的记者一同坐了大巴前往桐庐,一路颠簸,约摸三四个小时的光景到了合村。大巴在一个小型广场上停下,只听得一阵敲锣打鼓响,当地的农民身着喜庆的服装,排成一排,迎接下车的我们。山里飘着一些雾气,同行的旅委的朋友说,这是雾,不是雾霾。雾气是水汽凝成的,是白色的,而雾霾里面有有害化学物和尘土,是红灰色的。好久没有见到纯净的雾了,小时候见过,常常觉得在雾中就是在仙境里了。现在又遇上了,自然是一番欢喜雀跃。空气很清新,于是深呼吸几口,把肺腑里的浊气吐个干净。我们在广场上转悠,见到一些手工艺的摊子,有卖草鞋的,有卖绣花鞋的,有卖饴糖的,还有在瓦片上刻画的……有一个角落在卖些农家自己做的番薯干和笋干之类的土特产,另一处在热腾腾地冒着气,是当地几户农家支起了几口锅在卖手工粗粮饼。我上前要了一小块放在嘴里品尝,粗粮裹着一些豆和蔬菜,放在嘴里咀嚼,有特殊的香味。慢慢逛了一圈之后,领导们上台宣布仪式开始。生仙里合家村的旅游集散中心正式揭牌。原来这里背靠青山绿水,而且远离都市,有很丰富的山区资源。有一位商人在水库开辟了一块场地,供游人漂流。据说到了暑期,这里所有的农家乐和民宿都住满了人。城里的人赶来这里玩漂流,住农家,品农家菜,过一段慢生活。我们在开幕式后参观了合村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是一幢三层楼高的大房子,后面就是乡政府所在地。旅游集散中心里集中展示了当地的民风民俗特色。最有特色的是当地的手工绣花鞋。一只硕大的红色绣花鞋放在水晶的展柜里,供游人参观。展览区域还将绣花鞋的历史从唐代开始做了介绍。有一间精美的房间专门放了绣花鞋的作坊和手工织布机,供人瞻观。角落里还立着一台电子展示柜,用三D影像展示一只绣花鞋的生产全过程。这些精美的绣花鞋上绣着的一朵花、一只老虎头或者蝴蝶、彩凤,手工相当精致细腻,与我在北方见到的绣品不同,极具江南味儿。导引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小小的绣花鞋,绣出了彩云与秋月。”听着也有一番诗意。三楼是农产品电商展区,展示着不少当地的土山货诸如番薯干、茶叶、笋干之类的,经过精心包装后,在网上销售的场景。据说合村的农家有不少一直以来都靠做绣花鞋维持生计。而且村里做绣花鞋的大部分是男人。因为好多年来,做绣花鞋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在合村,都是男人做绣花鞋。我们在广场上见了一位70岁的名叫陈爱华的老农,他在广场上摆了一长溜的摊子,放了大大小小十来双绣花鞋。他说这些绣花鞋大多是他做的。陈大爷说他的绣花鞋很受欢迎,还进了上海世博会。去年他做的一双绣花鞋被台北的专家拿去台北博物馆做展览并做了收藏。他的这门手艺还被列入了桐庐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在会这门手艺的越来越少了,陈大爷的手艺就成了稀缺。陈大爷很遗憾地对我们说:“村里现在没有年轻人跟我学这门手艺了。前两年有一个年轻人跟我学,悟性也很高,但没学几年就学其它技术去了,而且去了大城市,不留在合村了。”言语间颇多无奈和感慨。和我同行的中新社的一位负责人,她在担任中新社记者前曾在日本商社工作过十余年。她对陈大爷非常感兴趣,又是采访,又是拍照。她说:“在国外,这类手工艺品贵得很。”一位村干部对我说:“现在全省,甚至整个长江以南,也只有合村能见到一定规模的绣花鞋作坊,具有江南地方绣品的特色。所以政府专门组织人来这里学这门手艺。还请一些省里的手绣专家作讲座。”我想,陈大爷的烦恼将来也不会成为烦恼。这么看来隔着那么远的大山也是一件好事。它能如此长久地保留一种淳朴的手工艺。我以为,这与绿色的农产品或者新鲜的空气或者水资源一样难能可贵。保留了自身特色的合村,想必不仅靠大溪漂流热火,还有更多原汁原味的土产品吸引着更多地方的游客。这独树一帜的江南土味,也会引得更多的人来此寻觅和体验。这符合人们的审美趣味,因为民族的或者有特色的才是有美感的。在当下,个性化的才能生存。这点在合村得到了见证。
文章来源:《散文百家》 网址: http://www.swbjzz.cn/qikandaodu/2020/0919/593.html